“离别虽是必然,但援疆情意无期限。”进入7月,返回深圳的时间进入倒计时,麻醉科主任唐伟有些不舍,“一年里,我从初来乍到时的新奇、惴惴不安,逐渐变成了热爱、着迷,对喀什这片土地产生了越来越深的感情,深切感受到平凡的‘守护’实则不平凡,每个平凡的医者都用朴实无华的行动,诠释着非凡的责任与担当。”
2024年7月,我院医生唐伟作为第十一批第二期深圳柔性援疆专家来到喀什市人民医院,在手麻科担任主任一职,从麻醉手术流程规范到麻醉新技术的开展和培训,从麻醉理论培训到实操带教……一年里,他总是站在前、冲在前、干在前,用专业知识帮助喀什市人民医院手麻科提升诊疗水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用赤诚热情架起深喀两地的友谊桥梁,为喀什市人民医院手麻科打造了一支专业、高效、可靠的麻醉队伍,点亮了“麻醉之光”。
手术室里的“流程再造师”
2024年7月,唐伟跨越万里,踏上喀什这片土。他的行李箱里,除了衣物,还装着麻醉教学资料、可视硬镜等麻醉相关设备。他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最先进、最合适的麻醉和舒适化诊疗技术带到喀什。
“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刚到喀什市人民医院,唐伟就发现麻醉手术流程需要进一步完善。于是,他从术前麻醉评估、麻醉方案、镇痛方案、紧急预案、加速康复外科(ERAS)、急危疑难重症等方面进行重点培训,规范麻醉处理流程,细化各专科手术及ASAⅢ、Ⅳ级的麻醉诱导、维持、苏醒、术后镇痛等围术期麻醉处理流程及应急方案。
手术带教
此外,唐伟发现麻醉及相关科室在舒适化诊疗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因此,他提出以产妇舒适化为目标,与产科沟通协商分娩镇痛的诊治流程及适合医院的具体实施方案,大幅度提升了分娩镇痛率,降低了剖宫率。
患者及家属为唐伟送来锦旗
无痛胃肠镜可谓舒适化诊疗的典型代表,但医院无痛胃肠镜工作开展得并不如预期,“我们还有提升和改进的空间。”唐伟同科室麻醉医护说,并对无痛胃肠镜麻醉诊治方案及流程进行了完善,并连续数周到一线进行麻醉工作,对无痛胃肠镜检查麻醉过程中各环节分享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大幅降低了胃肠镜检查治疗期间的麻醉并发症,提高了医院的麻醉安全质量。
技术荒原上的“播种者”
在喀什的第一个月,胸科手术只能靠传统盲插法进行双腔管支气管插管,给相关麻醉造成了困难,得知医院ICU具备电子纤支镜等相关设备后,唐伟第一时间联系在ICU援疆队友李伟佳,并得到了其支持,唐伟在麻醉科及时开展纤支镜在双腔支气管麻醉中胸科手术的临床应用系列培训,一周后,当地医院麻醉医生成功应用纤支镜为一位肺癌患者实施单肺通气麻醉。
手把手教学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是一种利用实时床旁超声辅助进行的区域麻醉方法。通过超声波成像,麻醉医生可以精确地定位神经、血管、筋膜间隙等,并准确地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神经周围,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更加舒适、术后苏醒更加平稳,并且提供有效的术后镇痛,可以缩短术后康复周期。唐伟来到喀什后,定期对科室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常用的神经阻滞技术人人都能掌握并临床应用。
手把手教学
手把手教学
此外,唐伟还推动可视硬镜、喉罩及可视喉罩在困难气道中在全身麻醉中的应用,通过“师带徒”等方式对科室人员定期进行可视硬镜的临床使用及中心静脉置管的培训,科室大部分医生已掌握相关技术,并已多次独立通过可视硬镜解决全身麻醉中的紧急困难气道问题。而全凭静脉麻醉靶控输注在全身麻醉中的应用,又提高了患者舒适度,精准把控患者麻醉深度及苏醒,提高了麻醉安全质量。
病例讨论、知识讲座及操作培训
这一年里,唐伟不断夯实团队的理论知识培训,定期举办麻醉知识讲座;组织科内病例讨论,鼓励大家分享临床经验和疑难病例,激发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临床实践带教中,注重提升操作技能,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强化团队凝聚力,积极与年轻医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职业规划和需求,帮助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义诊路上的“暖医”
如今,手麻科已能开展各专科手术麻醉如神经外科、胸外科、脊柱外科、眼耳鼻喉科、创伤骨科、关节外科、泌尿外科、肝胆胃肠外科、妇产科等各种急危重症及疑难重大手术的麻醉及门诊舒适化医疗,成为喀什市人民医院手麻科发展的技术“播种者”和人才培养的“传灯人”。
健康义诊
援疆一年间,唐伟主任积极参与深圳援疆医疗队及医院组织下乡义诊活动,并为群众提供疼痛诊疗服务、积极参与2024喀什马拉松医疗保障服务、在2025年中国麻醉周活动中给患者科普麻醉相关知识,为孕妇普及无痛分娩的知识与好处,并主动联系后方南方科技大学医院捐赠药品一批,惠及当地人民群众。
深圳援疆医疗队及义诊活动
一年的时光飞逝,唐伟援疆任期即将结束。离开前,他在科室留言板上写下:“愿麻醉之光,照亮每一个生命的旅程。”他深刻体会到援疆的意义——不仅是技术帮扶,更是心与心的联结,离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